2022-03-15 18:15:24 新旅界 杨卉
文旅商全面融合的转型蜕变,是硕风文旅送给自己最好的18岁“成年礼”。
疫情之艰,文旅业几乎“一片哀鸿”。在此背景下,能成功转型渡过难关,甚至实现正增长的企业就变得尤为亮眼,硕风文旅集团就是其中一员。凭传统旅游起家的硕风,为何能在疫情肆虐,行业收缩期间向文旅商全面融合转型,并最终成功华丽蜕变?在业内已将“文旅融合”口号喊了很久的背景下,他们又是如何后来居上,在文旅联动运营、IP打造等方面开拓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是自救也是抉择
近两年的企业转型,尤其是文旅企业,大抵绕不开疫情的影响。毕竟春江水暖鸭先知,“天灾”下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没人能比从业者更了如指掌。硕风文旅集团也是如此。不过与众不同的是,对他们来说,疫情不是被迫转型的开端,更像是一个自主抉择的“加速器”。
将时间轴拨回疫情突至的前一年,持续走在创业路上的硕风创始人郑丽君,和她的团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资源等比的前提下,半夜十二点还人头攒动的景区,和单日总收入不超过2000元的景区、以及名扬海外却单日游客难破千人的景区,三者之间的最大差异究竟是什么?反复考察、调研后,郑丽君得出了结论:文化、旅游、商业的互联共融。
找到了破题思路,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的多。2019年,上海硕风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多年积累的旅游、文化、商业、金融等资源的加持下,业务新版块确立了构建覆盖文旅商产业联动开发运营、会展商旅等一站式服务体系的目标架构;以及专注文化、旅游、商业等的投资、规划、建设与运营,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倾注力量的目标方向。
但让硕风有些措手不及的是,在新领域摸索尚不到半年,反复的疫情就重击了这个既脆弱却又坚韧的行业。失去了传统旅游业绩的支撑和后盾,在大部分文旅企业都选择收缩等待的日子里,郑丽君带领硕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面向文旅商融合转型。经历过多次转型和调整的硕风人,一直不缺逆势直追的勇气和冲劲儿。除了带领既有员工加速汲取新业态的知识和能力,HR部门也进行了专业人才架构的调整,快速吸纳规划、设计、美术、运营、营销等行业高端人才加入,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常年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美呈团队,为公司的全面转型升级争取了时间、空间、积攒了实力。
2020年后的日子里,硕风境外业务加速收缩,在深耕本地游的同时,被保留下的旅游业务向智慧旅游等维度拓展;另一方面,企业开始为目的地在文旅商融合发展上提供从顶层规划到落地执行的一体化服务,与地产开发商合作,对上海周边某些文旅资源禀赋的地、县级城市的文旅规划提质增能,并参与到投资开发运营中。坚持用文化赋能旅游,设计文化与旅游多维的消费场景,解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化解国内旅游的供需矛盾,上海张园、静安丰盛里等目的地文旅商融合创新IP项目的成功落地,为转型打响了“第一枪”。
截至目前,硕风文旅集团共有文化产业开发运营、文旅项目联动运营、商业资源整合运营、会展商务特色运营四个主力业务,传统旅游已经只是其中一个模块。从传统旅游到文旅商融合的这“惊险一跃”,硕风文旅终于还是做到了。
另辟蹊径 不怕迟到
其实硕风转型成功并非偶然,过去18年硕风几次转型,有的是“未卜先知”,踩在行业变化前端,如机票代理的转型,也有“追高”的尝试,如在出境游的“中年期”下水,以及此次在遍地皆要“文旅融合”时期的转型。谈及这点,郑丽君告诉新旅界,硕风转型有两个制胜法门:一是另辟蹊径、二是脚踏实地。
先说另辟蹊径,在硕风的理念里,无论何时转型都是不怕迟到的。但要真正实现“好饭不怕晚”,也并非那么容易。就像写热点事件要有第二落脚点,进军已成体系的业态,也要尽可能找到一片未开发之地做文章。这是硕风的强项,就像最初进军出境游时,在遍地竞争对手的红海里,硕风就先瞄准了欧洲市场,并落在了内河游轮的经营上。此次转型文旅商融合,硕风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首先,在行业和大众的认知里,文旅融合是国家战略,但在实践探索中,商业的高效植入几乎是所有目的地的迫切需求。为了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硕风将疫时转型重点锁定在文旅商融合上,新增商业加持,构成了目的地运营的文旅商融合创新模式。硕风将这一模式应用到了项目中,在与苏州同里的合作上,就融合古镇旅游、文化和本土与国际化商业,打造古典与现代交融、中西合璧的国庆夜集,为千年古镇注入了新活力。
其次,以此次转型中的目的地IP运营为例,在大众的印象中,IP运营无非就是企业形象的延展,大部分表现形式均为虚拟偶像。但这类品牌的培养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及金钱,不是每一个目的地都能打造“迪士尼”般的童话王国。难道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目的地,就不能拥有自己的IP延展吗?
融合种种考量后,硕风开始尝试将IP概念融入执行的文旅项目中,在目的地一些节庆、展览等的打造中增加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将活动本身打造为独立可复制的IP,如丰盛国际啤酒节、摩登弄堂艺术展等,最终形成体系化的活动创新,为需要短期且影响力相对较强的目的地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其实国家倡导文旅融合已有几年的时间,也有不少的企业都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但目前来看大部分文旅融合还是停留在文创周边纪念品的阶段,旅游目的地缺乏文化内涵仍然很常见。因此虽然“晚到”了几年,凭借此前的资源积累及运营经验,硕风仍然拥有“一战之力”。
至于脚踏实地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则是硕风文旅能屡转屡成的立身之本。在转型文旅商融合的过程中,硕风所坚持的“将顾客需求放在首位”的战略起到了很关键作用。一次合作中,客户对一个报告厅提出了文化与旅游的多样化需求,硕风通过实地考察,将报告厅改造升级成为可容纳千人的专业剧院,并持续跟进剧目的引进与文化输出,起到了丰富市民精神生活和促进当地文旅融合新发展的作用,引起了当地政府与合作企业的高度重视。
“无论是文化IP节庆的设计、文旅项目开发运营等,都是一对一的定制和设计,尽可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硕风转型后在做目的地规划时的先决条件也是以市场为导向,做可落地的项目,坚决不做‘假大空’规划。”郑丽君称。正是这样的服务理念,得到了合作过的目的地运营商及地方政府的一致肯定和信任,也为转型的硕风文旅积累了不断的项目来源。
下一个十八年 不忘初心
兜兜转转十八年,硕风文旅集团迎来了自己的“成人礼”。至于下一个“十八年”的具体规划,硕风仍将一直走在文旅商融合发展这条大路上。
据悉,未来硕风将采取长期、中期、短期业务相结合的模式,打出长短线结合的“组合拳”。具体,长线方面,文旅商融合是大方向。但无论是文旅目的地的营销推广,还是大型文旅项目综合开发运营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实现更精准、更有效的项目实施,创造长期价值,预计将花费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短线方面,会展商务特色运营是重点。依靠此前深耕行业十数年积累下的资源和经验,硕风对商旅服务管理、公务考察、研学安排、企事业年会及行业大会和各种大型活动策划执行等已经驾轻就熟,要实现精准把握中高端客户心理和需求,针对性定制各类产品,单个项目高效沟通短期可完成。总结起来就是“长期目标持续推进,短期项目不断跟上。”
除了远景规划,停下来思考也同样重要。对硕风来说,疫情不只是转型助推器,其带来的深刻变革值得每一个从业者考量。身处一个脆弱且易受创的领域,如何保证企业能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不仅是硕风的目标,更是整个文旅行业都要努力的方向。
2004年至今,硕风文旅用了十八年时间去沉淀和积累,又用了两年时间去蜕变。站在新的起点,硕风文旅未来能否不负时光,继续奔跑着成长,也让业界倍感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