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10:25:38 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正创新、文旅融合,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丰富文旅产品业态,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近日,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关于推动泰安市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正创新、文旅融合,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丰富文旅产品业态,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具体内容如下: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1.提升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 查,建立泰安黄河流域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实施泰山古建筑群、泰山石刻、岱庙等重点项目保护修缮工程。加快建成泰山博物院。加强戴村坝及黄河故道古闸、防洪灌溉工程等水工和农耕文化遗产保护。支持肥城传统佛桃栽培系统申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支持泰山樱桃栽培系统、新泰甜山楂文化系统申报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持 续开展大汶口遗址史前文化考古发掘,打造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推动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创建 4A 级旅游景区。加大文物活化利用,持续加大泰安文物主题游径宣传力度。串联泰山、大汶口、 大运河、戴村坝等优质文化资源,推出世界遗产旅游精品线路。 编辑出版《文物泰安》,制作融媒体文物展示专题宣传片。
2.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黄河流域非遗项目挖掘与名录完善,打造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特色的代表性项目。开 展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推选工作,扩充专业人才储备。加强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深化拓展“河 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成果,创新 “非遗月”宣传展示品牌。实施百家非遗进景区、在社区、进 校园等传承实践活动,打造更多新场景展示与沉浸式体验项目。 持续举办“黄河大集”、非遗集市等活动,提高黄河非遗影响力传播力。
3.加强黄河文化内涵研究阐释。整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 资源,搭建黄河文化研究共同体。围绕建设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系统挖掘阐释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推进《中华泰山文库》《泰安通史》《泰 山志》《泰安黄河流域红色印记》等一批文化丛书编纂工作。深化“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研究。突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引领,通过设立黄河文化研究专题等形式,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两创”标志性研究成果。
构建黄河文旅产品供给体系
4.塑优标志性产品业态。支持泰山对标国际知名景区,大力提升内涵、拓展外延,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景区。依托泰山优势资源,在非旅游旺季推出“中 华泰山学生礼”主题活动。串联泰山、齐长城、大运河以及岱庙、大汶口遗址、戴村坝等遗产资源,开发培育世界文化遗产 研学旅游,汇聚形成历史文明体验游、古镇记忆传承游、黄河 故事专题游等特色精品线路。建好黄河文化体验廊道(泰安段), 挖掘展示东平旧县乡北吉城村等黄河流域特色民俗资源。升级大宋不夜城文旅产品,创新“一城一湖一坝”沉浸式体验产品。 突出抓好山河湖等重要生态区域及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增绿护林工作,完善自然保护地与湿地保护体系,适度开展森林旅游、 生态旅游。深化区域战略合作,联合济宁推出拜圣祈福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开通泰山-曲阜直通车,推出“泰山+三孔”套票。 借力“好客山东·齐鲁 1 号”旅游列车,建好文旅驿站,注重群众普惠,提升游客体验。
5.推进重点旅游区焕新升级。实施精品景区塑造工程,“一 景区一方案”推进景区品质改造提升。支持东平湖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九女峰沉浸式景区、彩山汶水景区等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持续推进百家景区创建行动。支持天平湖旅游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深入挖掘泰山碧霞湖、泰山天颐湖、新泰莲花山旅游度假区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势,进一步丰富 休闲产品、完善度假功能。加快推进景区度假区设施设备更新, 改造提升配套服务设施。
6.实施乡村旅游转型提质计划。实施“设施提档计划”,完 善旅游乡村道路、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硬件设施, 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实施“赋智结对计划”,突 出乡村旅游重点景区特色 IP 主题打造,每年培育一批标杆式旅游乡村,形成一批乡村旅游 A 级景区焕新提质典型案例,打造 更多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施“产品升级计 划”,培育乡村休闲度假区、休闲民宿、乡村网红打卡地等产品业态,打造沉浸式体验演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塑造乡村旅游夜间消费新场景。实施“头雁领航计划”,组织乡村旅游 带头人开展精准交流。持续打造“乡村好时节”品牌,围绕“游 购乡村”“四季村晚”等,融合特色手工业非遗传承、乡村文 化研学实践、农耕文明民俗体验,每年联动举办一系列城乡品展销和群众文化活动。
7.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业态。聚焦“水网+文旅”,以大 汶河为轴线,串联沿线徂徕山汶河、大汶口、东平湖等水利风 景区,打造沿大汶河风光带。深化“农业+文旅”,探索田园观 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新业态,打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旅游体验。推动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 推出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探索“知名景区+工业旅游”培育模式, 提升重点工业旅游企业,推动创建等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发 展“中医药+”融合业态,培育本草拾趣园、岐黄养生谷等“鲁 十味”齐鲁康养打卡地及山东省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园区 培育单位。塑强国际国内知名泰山自主 IP 赛事,争取更多高水平赛事活动落户泰安,深化“跟着赛事去旅行”。持续推进“体 育赛事进景区、街区、商圈”,创建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依托财源、万达、吾悦等商圈,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首店首发经济。丰富发展“旅游+遗产”“旅游+演出”“旅游+影视” 等文旅深度融合业态。
助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
8.推进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泰山、大汶河、东平湖“三 大生态区”保护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生态防护 林带、路域水系绿化、乡村绿化美化、生态湿地修复等重点工 程。推进美丽泰安、生态文明示范、美丽河湖等建设。利用山、 河、湖、林等生态资源,建设一批林间休憩、科普教育、生态 露营、文化景观(驿站)等生态文化旅游新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水库型、河湖型、灌区型、水土保持型水利风景区。加 强戴村坝、石洼分洪闸、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等水利遗 产保护利用,重塑“黄河记忆”。
9.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场馆,创建新型 文化空间,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融合国家文化公园建 设,完善“六纵两横”快进通道,提升旅游目的地通达性;加 快推进泰山·黄河—大汶河文化旅游生态廊道建设,构建“一 廊六环多支”慢游体系,打造覆盖全域、干支相连、各显特色 的旅游公路“金线工程”。落实《黄河旅游风景道(山东段) 规划》,改造沿线旅游驿站、绿道、步道,升级导览系统,创建 “环山东—沿黄河”省级风景道。拓展高铁站、汽车站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向“旅游型”“休闲 型”升级,促进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完善各类旅游区服务 中心、内部交通、停车场、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持续强化旅游厕所管理服务,加快服务设施适老化改造。提升旅游信息平台服务水平。
10.实施智慧文旅赋能行动。突出“泰山+畅游天下”主题, 丰富提升泰山旅游游客服务平台,打造国内智慧文旅新标杆。 配合做好“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建设。鼓励全市 重点景区加强网络媒体矩阵建设,提供智能化预订、查询、导 览等服务。开展黄河文化数字化提升行动,推广全息呈现、数 字孪生、多语言交互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旅游新 空间新体验。积极融入“山东黄河云上展馆”,建设更高精度 戴村坝三维模型等黄河治理文化资源数字化场景。
11.加大文旅执法监管力度。开展“放心消费在泰安”活动, 建立旅游景区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培育库。开展旅游市场联合执 法综合治理,持续巩固旅游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成果。加强对 A 级旅游景区、旅行社行业、公共文化场馆、旅游住宿场所、文博单位等重点领域的常态化监管,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 强化黄河流域文物执法巡查和安全监管,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生动讲好黄河·泰山故事
12.推出黄河文艺创作精品。推广大型纪录片《大泰山》《大 汶口》等标志性文化传播节目。用好全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 作扶持等政策,打造小戏《抢扫帚》《重金寻狗》《乡村画家》 等舞台剧目。深挖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创作一批黄河主题文学、 书法、绘画、歌曲、美术等文艺作品。支持举办泰山、黄河、 大运河、大汶口文化主题“节会赛展”品牌活动,开展剧目展 演、美术摄影展览及巡演巡展。
13.塑强“中华泰山 国泰民安”品牌宣推体系。统筹市内市 外媒体资源、借助“沿着黄河遇见海”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加 强与携程、抖音、B 站、小红书等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强力推进 “中华泰山 国泰民安”主题宣推。推出“我们是黄河泰山”品 牌,“沿着黄河遇见海·泰安”推荐打卡地。深化跨域交流合 作与联合推介,融通“岱青海蓝”“山水圣人”主题推广线路, 打造特色产品和促消费活动。策划实施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系列主题报道。
14.提升黄河文旅国际传播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 流合作,推进“五友”外宣,办好泰山国际登山节等系列活动。 精准对接日韩、东南亚等主要客源市场强化宣传营销,常态化邀请其旅行商来泰考察踩线。持续推进入境旅游便利化。着力打造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戴村坝水工文化等品牌,助力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