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11:59:38 新旅界 张龙
暑期抢票如春运,预约限流之困如何破解?
逛博物馆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少人“为一个馆,奔赴一座城”。正逢暑期长假,各种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更成为家长们带孩子出游的热门目的地,但因为花样繁多的预约机制,很多外地游客吃了闭门羹扫兴而归。
6月2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馆要实事求是开展参观预约工作,能够确保安全并具备错峰、分流条件的场馆,原则上可以取消预约限制。
其实,预约机制并非从疫情开始施行,从2015年起,在当时国家旅游局的要求下,国内大量景区陆续开始实行预约机制,规模达数千家,若自此取消,这意味着这数千家景区近10年搭建的管理体系需要推倒重建。那么,到底有没有破局之解呢?
近日,有来自深圳的肖先生向新旅界反映,他趁孩子暑假一家三口到南京旅游,其中很重要的一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希望孩子接受下爱国教育。出发前几天,他做了攻略:这里需要在网上提前1-7天实名制预约,每天早8点、晚5点两个时间点放票,高峰期需要蹲点抢票。出发前没能抢到,为此,他特意计划在南京多停留几天,以留出足够的时间抢票,但连续3天每天卡点去抢都提示预约已满。
在做攻略时他还发现,有很多人是可以代预约的,每张票的代约费用少则20块钱、多则100多块。肖先生尝试联系了其中一家,报价25块一位,但他依然觉得“这个纪念馆本来是为了铭记中国历史、勿忘国耻,这倒好,反而成了黄牛的摇钱树”;同时他也感到疑惑,为什么定点去抢票抢不到,“黄牛”却能轻松批量预约到,感觉当地相关部门疏于管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广场雕像《家破人亡》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不少游客远道而来,希望近距离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那段沉痛的历史。据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骸原址上,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从疫情开始实行全员实名分段预约参观机制,现行预约政策和放票规则不变。
为此,新旅界尝试联系了该纪念馆负责相关工作人员,据工作人员介绍,即便严控流量,但综合14岁以下儿童、特殊人群优待票、研学团队等影响,纪念馆今年的游客量明显超过往年,2024年暑期最大单日客流量是2.19万人,今年暑假截至目前已经创造了单日超2.5万人的新纪录。
其实,该纪念馆的困境并非个例,全国顶流文博场所均面临“预约变抢票、免费变黄牛”的尴尬。
2024年暑假,中国国家博物馆每天预约人数近160万,但只开放2.6万张门票,预约成功率只有1.625%;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内每天的最大承载量为1.2万人,但据其内部人员透露,暑期每天预约点击量已经超过了60万人次。
门票一放出就“秒空”,堪比春运抢火车票,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曾有媒体调研发现,在暑期这样的出游高峰期,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需要预约的热门景区游客中,“黄牛”代预约的比例甚至高达80%,有团伙月入超30万元。
北京作为国内热门文博馆最集中的地方,黄牛现象常年来都非常严重。北京海淀检察院此前披露的案件触目惊心:犯罪团伙通过抢票软件提前两分钟获取验证码,在放票瞬间锁定成百上千的号源。“普通人手动填写信息时,票早被抢光了。”
对于“黄牛”现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是知道的,她向新旅界透露,去年他们连同公安部门已经大力度整治了一批,并成功销毁了一个黄牛窝点,同时对预约系统做了技术升级,提高了黄牛代预约的难度。
通过升级技术系统提高刷票门槛是很多博物馆通用的做法,上海博物馆也就此单独发过公告。然而,这就像打地鼠游戏,按下去一个,又从其他地方再冒出来一个,永远打不完。票贩子们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断寻找技术漏洞。
本来预约放号系统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但是因为有恶意程序的存在,剥夺了绝大多数群众抢号的权利。
对此,原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彭志凯表示,短期可以通过分时段放票与“候补预约”机制进行技术防控:将门票分为多个时段动态释放(如提前7天、3天、当天),减少黄牛囤票时间窗口。同时,景区和博物馆等经营主体可以开放官方候补通道,允许用户排队补位,挤压黄牛二手交易空间。他还建议地方政府可以与当地景区、博物馆联手建立黑名单联合惩戒制度,“对高频抢票、技术爬虫等异常行为账号封禁,并接入文旅部信用系统,限制其参与其他景区预约。与公安合作打击职业黄牛团伙,公示典型案例形成震慑。”
其实,即便放在10年前,热门博物馆的接待压力并不比现在小,为何近几年预约变得更难了?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保单位在近几年收缩了最大承载量,限流管控措施趋严。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从2015年起严格执行单日限流8万人的规定,疫情期间调整为4万人次,一直保持到现在,只有在高峰期会恢复单日8万人次的上限,而在2015年以前,故宫博物院曾创造过单日超18万人次的极端纪录。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多年前也曾出现十一国庆假期单日超过12万人次的接待量,但现在严格执行每日最大承载量6.5万人的管控。
这个局面的形成原因,既有博物馆自身的考虑,更离不开国家文旅部门出于游客安全、文物保护等考虑所施行的一系列措施。国家对景区门票的承载量和预约机制管控思路,也随着市场变化在不断调整,最近10年,有四个重要的标志性时间节点。
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出台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跨年夜发生严重拥挤踩踏事件,暴露出景区游客流量管理存在重大缺陷。这折射出国内很多热门景区长期存在的高峰期游客量大引发的安全隐患,也成为国家出台相关限流措施的导火索。
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下发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订游客流量控制预案。导则给出了明确的测算方法和公式供不同类型景区参考使用。比如,八达岭长城核心景区空间承载指标为1~1.1m/人,故宫博物院核心景区空间承载指标为0.8~3m/人。(见下图)该标准于2015年4月1日起实施。
自此以后,国内大量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古建园林等景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案,陆续开始施行限流管理。
故宫博物院2015年公告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6年公告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院2017年公告
2019年,明确鼓励推行门票预约制
2019年,由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将预约制纳入该意见的九项核心政策之一。《意见》提到,统筹考虑景区文化自然资源保护要求和游客游览安全,推动逐步建立实施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最高日接待游客人数规模。
文化和旅游部在2019年明确鼓励资源脆弱型景区推行门票预约,并计划到2022年实现5A级国有景区全面预约制。
2018年6月,南京中山陵在全国5A级免费景区中率先试运行预约制,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工作日限流1.8万人次/日,节假日3万人次/日;
故宫博物院早已在2015年启动限流预约,2019年进一步强化分时段预约,单日限流8万人次,成为资源脆弱型文化遗产保护范本;
杭州千岛湖景区2019年9月推行实名制分时预约,通过整点放票分散团体游客船只调度压力;
2019年12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开展免费预约周活动,实行"提前1天+分时段整点放票"规则,单景区每日最高提供4430张免费预约票。
……
2020年,疫情限流
在2020年至2022年特殊时期,国家卫健委与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景区接待量要求,从最开始的不超过最大承载量30%,逐渐提高到50%、75%到动态调整。
但我们也发现,有很多景区在特殊时期将单日最大承载量降下来之后,并没有再恢复之前的数值。
2025年,国家文物局禁止预约“一刀切”
近两年,旅游业成为拉动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国家陆续出台各种促进消费的措施,并不断优化改善相关管控措施。今年6月2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馆要实事求是开展参观预约工作,能够确保安全并具备错峰、分流条件的场馆,原则上可以取消预约限制。
已经有个别景区在做出调整。2023年,上海博物馆就开始实行工作日(周一闭馆)入馆参观免预约。只在双休日、国定节假日、1月1日至2月底和7月1日至8月底以及举办热门特展等参观高峰期间,仍采取预约入馆参观机制。
然而,景区线上预约机制经过此前多年的施行,已经伴随O2O模式下的市场趋势形成了消费习惯,各景区也在此机制下建立起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若取消预约,市场需要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
但以提高旅游消费体验为出发点,包括各种博物馆在内的景区在经营模式上能做出的调整空间还有很多。
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3万个、教育活动51.1万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在暑期长假尤其明显。
对于高峰期预约难这种出现堵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疏,延长经营时间就是其中一个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都存在周一闭馆的情况,普遍每日16:30以后不允许入场。近两年,为了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很多博物馆开始就此作出突破调整。
2023年,湖南博物院开始尝试在暑假和国庆、中秋假期延时开放,并在2024年年初总结经验,制定长期延时开放的方案,在寒暑期和各大节假日延时开放,“让更多观众来馆参观,拉动夜经济、夜消费”。
2023年,南京六朝博物馆在暑期就取消了国际通行的“周一闭馆”惯例,并在7月1日至8月31日延长了开放时间至20:00。与此相对应的,南京六朝博物馆也调整了设备维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时间,工作人员提前上班、推迟下班。
对于这方面的调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关工作人员向新旅界表示,他们也在积极探讨论证这方面的可能性,但该工作人员也坦言“我们这个纪念馆有其特殊性,因为是文化比较沉重,对人的心理冲击比较大,再加上最受欢迎的展馆在地下一层,空气流动性差,瞬时人数较大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据了解,今年暑假,南京120出车最高频的地方就在这里,如何合理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优化游客体验,他们还在谨慎尝试中。
对此,彭志凯建议,热门景区可以考虑建立区域文旅预约平台(如“长三角一码通”),通过整合周边资源,提供联票预约服务,避免游客扎堆单一景点。同时,开放景区客流数据接口,供第三方地图App实时显示拥挤度,引导游客错峰。比如,东京迪士尼“浮动票价:根据人流量动态调整价格,高峰日票价翻倍,自然抑制需求。
博物馆限流是一场关于“取舍”的博弈。它要求管理者在游客安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之间找到平衡点。从故宫的“削峰”到兵马俑的“控量”,再到上海博物馆的“错峰”,这些实践都在为行业提供样本。未来的博物馆,或许不再是单纯追求“流量”,而是通过精细化运营,让每一位观众都能获得“慢下来”的文化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