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如同旅游业这样,受众面如此广泛、涉及行业如此之多(旅游+XX,几乎涵括所有行业)、市场变化如此之快。重趋势、存差异、求发展,深耕旅游产业的业内人士面对2017年风云变幻的旅游市场,不断上下而求索。

2017年,旅游界举办了集结旅游企业高层及官方代表、业界专家的各大旅游行业主题峰会,各种声音传递着旅游业正在不断加热、更多更快地转向多种模式,如旅游全产业链模式、各种业态差异化模式等,其中,旅游运营应适度从“供应链”转向“运营链”这一观点,逐渐引起业界关注。
基于当前旅游业进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新周期,本文试图从“打造旅游特色产品、丰富旅游市场需求、创新旅游运营模式、植入旅游新的业态”方面上,结合实战经验,梳理、复盘、探索旅游产品发展路径。
一、关于“运营链”
结合长期旅游景区一线运营工作经历,笔者认为“运营链”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运营链”是一种超级运营管理模式,摒弃过去旅游产业仅仅为安全保障、服务提升、渠道打造以及传统的经营模式等“运营管理”思维,以及等客上门、得过且过、逐渐衰没的过程管理。
2.“运营链”是基于旅游创新模式、格局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生态运营链”,赋予传统旅游思维的一种新的裂变:即为现代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旅游业新的盈利保障。客观上说,“运营链”是保障旅游实体企业能够经过“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般的提升术,注入新的盈利点,保障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下去。

3.“运营链”是基于适应、适时、适度满足于国家支持旅游产业振兴,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支持三产融合,支持消费升级的一种自然发展规律,其具体表征是:全产业参与、全民参与、城乡联动、多经营机制结合的共建、共生、共享的需求,形成“运营链-超级运营链”的超级格局。
4.“运营链”是基于旅游产业内生需求的一种必然更替,是旅游产品、服务、渠道越来越市场化、技术化、智能化、边缘学科更彻底化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变革:理念更加先进、服务加强细分、分析更加智能(云平台、大数据等),因此,传统的运营管理思维正在蜕化,一线人员更着重于知识和理论的更新。
5.“运营链”是基于可转换IP为旅游场景体验、衍生衍变众多内容并输出的一种必然的内在要求。我们知道,IP如果没有更好的运营打造,就只能束之高阁或昙花一现、毫无价值。
6.“运营链”是解决越来越多层次、多体系、多维度的市场需求与“供应链”之间不相匹配的矛盾所产生的必然要求。比如景区常常会面临目的地消费、定制化旅行、去中心化(如区块链)解决中间商等问题,可以通过“运营链”交给平台系统化解决。而旅游产品的互通、融合与共享,平台也会依据各个区域的客群定位进行“拼图”,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说未来的“全域旅游”,往往是一种服务平台的角色。
二、旅游产业运营三阶段
从旅游产业运营角度上看,归结起来,旅游发展大致经历了旅游“供应链”、“旅游链”、“运营链”三个不同阶段。
1. 旅游消费刚刚起步阶段,旅游产品“供应链”出现。产业基础薄弱、低端,旅游产品大部分为资源国有、国企运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出行、旅游还未能够深入生活消费中,是当时我国旅游业大致状态。
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个阶段很少具有“旅游产品供应链”的引爆产品及其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积累、质变后,国有旅游产品开始实行转制、上市、公司化运作,为后来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未来“旅游链”方向上的引领作用。比如黄山旅游、峨眉山、桂林旅游等山岳型景区。
2. 旅游产品“供应链”发展中,华侨城打造“锦绣中华”“欢乐谷”可谓恰逢其时。不仅引爆了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也为旅游业运营管理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开业第一年,便以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9个月收回全部投资的业绩轰动了中国旅游界,并由此引发了中国主题公园的建设热潮。自此,国内旅游主题乐园开始如火如荼、开建热浪高过一浪,最终演绎衍生出了诸如海洋、演艺、高科技娱乐等多主题景区乐园。

3. 互联网为旅游运营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从此旅游世界更加多彩,无论是从线上到线下、还是从产品到服务,吸引着众多产业、全民打造,构建出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发委、旅发公司、旅游集团、服务公司)、旅游景区、旅游业态、旅游者等四维八级图象。
以第三方网络为平台、具有一定IP价值、绝对优势资源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模式,颠覆、冲击了传统的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在旅游供应链体系中,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参观、游览等过程,不仅提高了整个产业链条运作的可靠性、便捷性、程序简单化,更是加速了整个产业“运营链”的打造和裂变。
从信息互联网、价值互联网到未来的数据数字化、资产数字化,旅游“运营链”将随着各种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将会更加复杂、多变,更加便捷、高效,逾越传统市场不可企及的经济瓶颈、运营瓶颈,游客选择性更强、各种业态、主题旅游产品更多,与此同时,渠道市场也会随之细分出比如定制化、空间化的格局来,最终实现让旅游产业相关利益方回归“本位”。
三、当前“旅游链”所处现状解析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区区不过三十年光景,从传统的观光旅游粗放式、行政“保姆”式、小资民营旅游企业“家族作坊”式管理发展至今,随着国内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产品、管理模式等进一步衍变,旅游业“运营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在国家相关部门政策推动、行业监管进一步成熟、行业标准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近几年来,已经开始演变成为“旅游产品多元化、运营模式平台化、行业整合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但是,笔者认为:虽然上述多种变化,但是,就其旅游“运营链”方面上说来,由于旅游业还只能处于发展初期(与国外旅游产业尤其是处于发展前沿的国家、地区),整体上看,虽然2017年全国旅游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全年旅游直接投资将超过1.5万亿元的总体水平,但是剔除其他投资变化品种,纯旅游产业投资远远没有预想的那么多,尤其是新兴旅游产品的投资。
我们仅以全国投资排名靠前的旅游项目来看(不完全统计):重庆市武隆县白马山旅游度假区、河南省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山东省德州马颊河生态岛、辽宁省万科松花湖旅游度假区、黑龙江省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安徽省芜湖滨江水利风景区、江苏省里运河文化长廊、浙江省太湖龙之梦乐园、云南省嘎洒旅游小镇、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阿文化城等,以上项目投资规模均超过200亿元,大多数是多主题、多业态、多产业打造的旅游产品。
1. 大多数景区还在延用传统旅游业运营1.0模式
大部分民营景区、国有企业的景区管理运营模式,还处于“传统旅行社拉客(能够达到团散比7:3的景区已经是凤毛麟角、少而又少了)、门票经济唱戏、家族产业布局二消、经营业态简单重复、创新动力基本没有”的形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些地区甚至通过圈占资源,加上一些其他经营:比如观光车、索道、漂流等类,极少数景区通过股权变更、资本运作的模式在逐步更新换代产品。尤其是在一些旅游产业链比较热门地区,由于客源相对稳定、运营模式基本成型、各级员工主观能动性不足,其“运营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部分国有景区由于多年来没什么变化:经营处于盈亏平衡线左右、多年来不断更迭的权益使然构成历史遗留问题多且复杂等状况,一些地区旅游资源开始被寡头收购后,由于没有新的投入、或者策划、规划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本不能够做到迎合市场、或者根本脱节于市场),定位不准确、产品重复,效果不明显,造成了很大的资源、资本浪费。
2. 传统运营管理越来越不能够解决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水平与旅游产品之间的矛盾
日益增长的旅游热不是哪儿都很热!经常见诸报端的“一成盈利、二成持平、七成亏损”的报道缺乏事实依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旅游产品的整体运营盈利状态。但是,事实上,大多数景区靠天吃饭、赖地穿衣、等客上门,仅仅做好甚至都做不好旅游接待、服务、安全“三维一系”的“运营链”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一方面,由于大多景区靠着“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的初始状态来确保运营、总结、还贷“三部曲”,很少有过大的投入来确保旅游产品更新迭代、满足不断变化中的旅游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旅游运营管理模式中的“接待、服务、安全”三要素也不尽人意,国企需要看得见的“政绩”、民企需要很好的“活下来”,而实际上,旅游产业发展到今天,“旅游产业运营链”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断研究旅游市场(游客市场、产品市场等),不断打造并植入新的业态、新的IP、新的模式、新的渠道,甚至不断进行资本、产业的优化组合,进行有效配置,不断裂变、做强做大,方得始终。

3. 不良心态让旅游“运营链”在风雨中左右摇摆
不断加热的旅游业让大多数企业主(民营企业家)变得越发短视,急功近利、浮躁起来,极少部分甚至多年谋就一事,那就是“上市套现”。他们很少关注景区内部的服务与管理,甚至连企业最基础、最重要的“组织和组织文化”也不屑一顾,相反,他们更重视营销活动、或者用最少的成本,换来更多的渠道、来客,甚至开始重视天气,良好的气候往往能够带来更多的客源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
换句话说,他们是务实的,更重视企业和景区能够在不长的经营旺季(很多地区“淡旺季”非常明显,尤其是北方通常只有少数的几个月份)里通过抢客活下来。
但未来的旅游消费市场是不相信“恶性循环”的,游客并不会因为表面上的吆喝和现象去光顾这些景区,他们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顾及到自己乃至同行者的体验、感受,因此,口碑效应会渐次扩大,比如现在我们常常会利用到的微博、大众点评等。
旅游业“运营链”的打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更是一个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弱肉强食的“生态链”。未来有些旅游景区门票卖到5元,都有可能没人光顾,这一天或许很快就要到来。旅游的核心是产业,而产业的核心是运营,充分整合各业态一流运营链落地,致力于业态品质、创新、联动与改革,从而形成整个旅游产业的“超级运营链”,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4.“运营链”模式还处于不断创新过程中
“运营链”模式将通过旅游产业联盟、国内国外旅游商务联盟完善平台搭建,与互联网比如携程、同程、驴妈妈等拥有雄厚实力的合作伙伴展开深入合作,不断强化旅游商业“运营链”的建立,汇聚诸如世界国际影视、世界体育赛事与联盟、国家政策支持的包括“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等模式的“旅游新生态”。
旅游景区已经完全进入品牌化包装、IP价值构建、服务深耕一体化的时代,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加之层出不穷的体系更新,比如:旅游资本运营、轻资产运营、平台化运营、以智慧旅游为核心打造旅游运营链全覆盖,使得目前旅游产业更是百紫千红、流光溢彩。

“运营链”模式未来将会随着用户需求、体验创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不断穿越、融合,结合诸如“区块链”+物联网领域、大数据+云服务等模式,为旅游从业人员吹响进取号角。
5.“运营链”顶端“老司机”:与时俱进中仍存一定提升空间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许多传统的产业、投资机构纷纷转型,大多数希望能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旅游新时代中分得“一杯羹”,而过去长期沉浸于旅游一线运营的顶端“老司机”们也开始晕头转向不知从何而来、往哪儿而去,其中一部分开始涉足跨界运营、全产业链服务输出、旅游资源整合与投资经营等,从过去的主题乐园转到山岳型景区,再转道去了旅游+地产、旅游+康养、旅游+特色产业小镇、旅游+田园综合体等领域。
在这其中,“运营链”将会在整个产业中发挥出什么作用、未来将向哪儿去等问题,是老司机们必须要面对的。
资本是逐利的!而旅游业的“大体量投资、慢日历回报(甚至是亏本、死亡)、各路神仙不断涌进竞争加剧”的现状,“老司机们”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下,不断考察、学习、不断参加各种峰会、吸取新鲜血液以更佳的状态投入到整个“运营链”过程中,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同时,“老司机们”队伍中,也同样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近几年来也有更多人才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100万人左右,到202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由“十二五”末的2798万人达到3300万人,旅游人才数量由“十二五”末的670万人达到825万人。
可以预测,不断增长的旅游产业从业人员需要更具超前思维、理念先进、活力充沛、专业知识水平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四、“运营链”代表性案例
一段时间以来,业内很多人为“旅游景区如何打造才能够吸引、甚至引爆平静如水、难得涟漪的旅游市场”、“如何能够成为那10%能够持续盈利的旅游景区”、“旅游市场逐年萎缩、没有增量、存量减少怎么办?”等问题颇受困扰,,少部分实体景区却做到风生水起、一片兴旺景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1.“二次元文化”以及“三次元世界”
迪士尼游乐世界为我们打开了“二次元文化”、“三次元世界”的广阔空间,能够洞察到旅游+文化、旅游+梦幻科技、旅游+动漫等奇妙无比,游客在这样的体验中畅快淋漓、尽情享受着多维空间世界带来的超级愉悦。
而前不久落幕的China Joy又一次见证了属于中国的“二次元狂欢”。从游戏电竞展览会到泛娱乐盛典,China Joy的升级成为二次元文化不断壮大的一个侧面,而大规模异地玩家的拥簇,则折射着“二次元旅游”在中国旅行者间的市场潜力。

杭州Hello Kitty、常州魔兽、方特等主题公园,创造性的涉猎、拓展了“二次元”旅游,层面上更深、更贴近市场。但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二次元”驱动的不仅是旅游市场,而是早已经渗透到人们入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马蜂窝盘点了十大最受中国游客喜爱的二次元主题的旅游景点和目的地,它们从火爆的动画、影视、文学作品中衍生而出,如今已在全球形成成熟的品牌文化和产业链。
从泊来的旅游“运营链”到发展成为旅游一线主打产品,无疑,像《灌篮高手》《机器猫》、《哈姆雷特》《熊本熊》等都算得上是成功的典范。有人预测:2016年国内“二次元”衍生到“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到2亿。这些现象都在告诉我们,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属于年轻人的二次元文化时代,已经来了。
2. 从巨如集团的“旅游运营链”看未来旅游发展新模式

正和岛携手巨如集团,拉开了整条涵括整个旅游产业过程的“运营链”:全力打造旅游文化领域最强大的资源平台,以产业+社区+IP为指引,联合上下游“产品智造”,通过策划、规划、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等六位一体的格局,不断缔造、裂变成新的联盟:旅游产业投资、创投基金联盟、旅游策划(活动)联盟、旅游智慧联盟、旅游品牌、IP、文创联盟、旅游营销(渠道、OTA、新媒体)联盟、旅游产品(旅游体、商业、服务)联盟、旅游项目综合对接平台等等,以来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体验、旅游信息服务的要求,产业需求转型、生态需求改善、文化软实力需求提升,不断从智慧、文化、生态等概念与旅游融合上下功夫。
3. 华强方特的“与国际接轨、与科技创新、与游客需求”的“运营链”
华强方特可以成为为数不多的国内旅游企业的一面旗帜: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以华侨城为样本的主题乐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为国人打造了一个颠覆传统旅游的新世界;方特在打造更新的“运营链”上快马加鞭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企业,成为了旅游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标杆”。
正是华强方特从一开始就着力于“运营链”上每一环节精心打造,区区十年时间里,成就了全国最大主题乐园连锁品牌“方特旅游”、中国文化产业领域领军品牌,搭建完成了“创、研、产、销”一体化文化科技产业链。他们重视原创内容的研发、不断把自有内容转换成为理想中的旅游产品,比如:生活场景《熊出没山谷》、4D主题项目《熊出没剧场》、《奇幻空间》等等。

十年来,从第一家重庆金源方特到目前覆盖全国15个城市24座乐园的国内知名的大型文化科技集团,从方特欢乐世界单一品牌,到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方特东方神画、方特水上乐园、方特酒店组成方特综合、超级旅游度假区的华丽转变:2016年,华强方特以3163.9万人次接待量,稳稳坐上了全球主题乐园集团五强交椅。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华强方特在打造未来“超级运营链”的同时,捷足先登“旅游区块链技术”这一领域:在1.0虚拟货币、其他金融领域及金融行业以外的基础上,不再依靠某个第三人或机构获得信任或建立信用,实现信息的共享,包括旅游产业涉及到各种行业领域,解决信任问题、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转效率。
五、未来的旅游业“运营链”展望
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商业格局一样,信息化为旅游业插上翅膀,过去我们未必能够想象出传统旅游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状态,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尝试通过旅游历史的发展路径,预知、窥望未来的旅游格局模样:
1. 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一样,旅游业也逃不过政治、经济、体制的“时代烙印”,现今贯穿旅游产业中每一个行业,实实在在的在围绕着“国家政策-国家支持”这一中心点:无论是从“城镇化”出发还是“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业开始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从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到解决就业、惠利民生,到共生、共享、共赢,大多数包括社会贤达、企业家、金主等人物都开始在“旅游戏台”上调色、歌唱,历史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将旅游打造成为全民参与、全业互联的开放、激情的年代。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旅游产业将会一定积极的围绕在国家意志、政策支持、城乡互动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极强、自由组合及其变幻的产业上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够完全称之为“旅游或者旅游产业”,而实际上就是一种新型的“多样态消费综合体”,融于整个消费世界中。
2. 笔者曾经探索过未来旅游可能会出现“多头或者寡头”,这种观点依旧没有产生变化:就像曾经的华侨城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产品基因,华强方特赋予了旅游科技新的生命力,宋城演艺为旅游打造了视觉演出体验的世界一样,未来谁能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打造出新的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谁就会在这个世界中成为执牛耳者。
3. 得“运营链”人才者得天下
一路发展下来,为什么会出现“70%景区亏损、只有10%的景区盈利”?暂且不去评估这个判断的真实性,可以确定的是:以主题公园为例,一二十年间,同样主题的公园,大部分死掉,一小部分勉强苟且,极少数穿越无限险峰、高高站在金字塔顶端,成为既有实体产业、又具备全产业链输出,拥有非常强大的研发机构、院所、工厂的“旅游集团”。
事实上,这也是由于先天性的“基因”使然: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里没有人才,更没有“运营链”人才,或者说埋没了众多的人才--在这种机制、环境里,大多数人才最终都变成了一部“机器”:流水线一般的接待、送出、再接待游客的流水中。
笔者不止一次听见企业老板抱怨说:我们真是缺少人才啊,求贤若渴,归根结底,很多旅游企业缺乏像长隆苏志刚、乌镇陈向宏、袁家村郭占武那样独具匠心、专注于市场与产品、数十年如一日耕耘一方土地、完全没有浮躁之心的领袖人才,他们都是“运营链”上的顶端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人才构建相信很少会出现这种“英雄人物”式的格局,打造精英管理团队,更重要的是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合伙人共享共生模式将会更多出现在旅游的舞台上,平台间的互动互联更加频繁,许多既定的格局将会出现更多频率的颠覆和演变。

4. 只有不断创新“运营链”模式,才能够在未来旅游行业中“一览众山小”
大多数集团公司捆绑式的运营组合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不断调整他们的盈利点,实质上许多已经开始意识到未来发展空间的问题,比较而言相对一些中小团队体的“游击战法”,他们更着重于未来长远的发展模式,比如:一些旅游团体相继成立了战略发展机构、运营管理中心等,有的甚至成立了“研究学院”,这当然是一种可喜可贺的现象。
未来的产业发展导向将去除传统的“资源为王”衍变为“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体验为王”,旅游市场将不断淘汰那种不思进取、止步不前、没有改变的实体或个人。
5. 区块链技术理念将会在在旅游业中寻求更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虽然,我们无法预知相比较而言尚处于婴儿期的区块链技术能够改变大量行业、包括旅游业,但可以肯定的是:包括军事方面(军转民)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将一定会改变旅游产业的基因组合,包括量子科技等。那个时候旅游产业将会出现更多我们无法预知的新奇特产品、更多无法形容的体验效果。
我们可以察觉到,一些最有智慧的人才开始在此领域上设法探究这种技术的全部含义和为我们带来的世界,极少数企业在开始做一些不同的测试,当然,包括产业链顶端的风险资本。
如果再激进一些,相关参与方尽可能更多一些并发挥不同的作用,解决信任问题、共识问题等,在不同的生存场景,如分销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到最终落地的端口等应用场景,给予这种全新概念更多的生存空间,提供标准化、智能化的数据及服务,共筑整个旅游生态链,将为旅游管理部门的实时监控、日常管理、关键决策提供支撑;为旅游服务商实现高效管理、智能服务、精准营销等业务提升,为旅游消费者带来便捷、高效、可信、优惠的旅游体验。
风正海阔千帆竞、百尺竿头再攀登!作为旅游从业者的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去尝试、测试这些先进的理念、科学、技术。相信整个旅游“运营链”,乃至“超级运营链”将会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