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大雾封锁琼州海峡,数万游客和车辆滞留海南,机票价格破万,马路变成停车场,拥堵车辆深夜集体鸣笛抗议……近期,在海南上演的“春节旅游之人在囧途”,吸引了全国的关注。
罕见大雾封锁琼州海峡,数万游客和车辆滞留海南,机票价格破万,马路变成停车场,拥堵车辆深夜集体鸣笛抗议……近期,在海南上演的“春节旅游之人在囧途”,吸引了全国的关注。

作为国内最著名的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海南的阳光和沙滩对全国游客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尤其春节期间全家人去海南越冬,正成为一种时尚的过年方式。据海南旅游发展委数据显示,2018年春节假日,海南全省接待游客567.55万人次,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37.23亿元,同比均实现增长。
作为孤悬海外的海岛,海南并无跨海大桥与内陆连接,抵达海南岛的大交通只有两种,乘飞机直飞海南,或乘坐陆上交通到雷州半岛,再乘渡轮穿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口。大部分游客到访海南选择航班直飞,据海南省政府发布数据,2018年春节期间全省进港89万人次,出港92万人次,其中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合计进港55万人次,出港57万人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61.9%的旅客通过飞机进出海南岛,剩下的乘船旅客中排除琼州海峡两岸通勤的居民,主要为短线游客和自驾游客,约占整体游客的30%左右,其中自驾游游客,由于涉及到车辆运输几乎100%乘坐客滚船。
自2月16日起,琼州海峡遭遇数十年一遇的连续大雾天气,从2月16日至21日,受大雾影响,已经停航12次,累计时间68.5小时。截至2月22日,琼州海峡累计停航时间已经超过了70个小时。
这场突如其来的连续大雾,令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和游客们始料不及,是造成这次大堵车和舆论危机的主要原因,而这场危机中受影响最严重的为自驾游游客。
自驾游瓶颈暴露
近几年海南岛自驾游游客数量增长明显,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春运,通过琼州海峡进出岛的车辆分别为39.1万辆次、57.4万辆次、68.5万辆次,预计2018年春运海南进出岛车辆将达到83万辆次,连续数年以15%的速度增长。
涌入的车辆对当地的交通造成较大压力,例如三亚市经常在春节期间化身“堵城”,早在2015年1月,三亚市政府提醒自驾游游客“要对可能出现的拥堵有预见性”,并呼吁“恳请游客,春节黄金周慎选自驾游三亚”。
但海南省政府,在对待自驾游的态度上与三亚有所不同,海南省政府历来鼓励自驾游。乘坐飞机来的游客往往直奔三亚,而自驾游游客则会沿着环岛高速,游遍整个海南,这对带动海南全域旅游发展,改善海南旅游过于集中在三亚的现状,丰富海南旅游产品结构等方面作用重大。
海南省是全国唯一高速全免费的省份,环岛高速十分便捷,这对自驾游游客颇具吸引力。2017年12月24日,海南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到2020年,建成70个精品营地,建设一批覆盖全省主要旅游区域的微营地,基本形成政策环境优化、产业规模壮大、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好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产业体系。”
岛内高速免费,政府也鼓励自驾游,但由于海南并无跨海大桥或隧道和内陆直接连接,这就导致了摆渡车辆的客滚船成为海南自驾游的瓶颈。
事实上,海南交通管理部门对春节期间琼州海峡的运输压力是有预见的,琼州海峡办公室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召开春运工作会议,预计“琼州海峡航线进出岛的旅客约为400万人次,同比增加9.59%,进出岛车辆约为83万台次,同比增加21%”。琼州海峡办公室做出部署,投入58艘客滚船,车位3073个,客位5.57万个。
按照该部署,能充分应对春运客流,却不料被罕见大雾打断了整个计划,自2月16日至22日,琼州海峡累计时间超过70个小时,每次停航都会导致大量游客和车辆积压在港口。海口市交通港航局局长刘东对媒体表示,通航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海口的航运能力足以应付返程高峰,大雾和春节返程高峰期叠加,导致了此次车辆积压的情况。
部分不开车的游客改道航空方式出岛,导致原来就紧张的春运航班被一抢而空,全价头等舱、商务车和中转航班票价十分高昂,引发游客吐槽和媒体关注。但其实,这部分影响并不算严重,由于占整体游客60%以上的乘飞机游客,早在抵达前就已经预订了返程机票,不受票价波动影响。

自驾游游客则无法弃车离岛,成为积压在港口的主要客群。数据显示,从20日上午9点半到21日晚上10点,海口已运出岛车辆超过3.5万辆。但因大量车辆集中离岛,秀英港、南港、新海港三港仍有大量车辆滞留。海口三个港口合计排队离岛车辆始终保持在1万辆以上,塞满了港口和海口市的主干道,车辆离岛平均排队时间在15个小时左右。
大量自驾游游客滞留,长时间的排队带来的各种生活问题,以及对海口道路的占用,成为眼下最大的问题。2月21日,海口市政府紧急推迟全市节后复工时间,为滞留游客疏导交通。
事实上,这次事件暴露出海南发展自驾游最大的问题,缺乏陆岛直接交通线,必须通过船舶转运。将自驾游的入口建立在船舶转运上,无疑是风险很大的,不仅是大雾能封锁船舶运输,台风、风浪、暴雨等都可以使海上交通中断,而一旦交通中断造成车辆积压,其疏导、安置的难度和成本远大于人流积压。
在外地游客心中,三亚基本上可以和海南划等号,海南希望通过自驾游缓解旅游热度分布不均的局面,但若入口过于脆弱的问题不解决,海南自驾游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明旅游意识需提升
游客文明旅游的意识有待提升,是这场危机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
漫长的排队令游客的吃喝拉撒成为问题,也令部分游客变得焦虑和愤怒,出现乱丢垃圾、随地大小便和疯狂鸣笛抗议等不文明的旅游现象。

据社交媒体用户爆料,有滞留游客向为他们服务的志愿者泼粥撒气。部分车主因为不满长时间的等待,开始按喇叭,声音很大,喇叭声此起彼伏,甚至一阵高过一阵,严重的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自驾游车主将垃圾随意丢弃在道路中央。
这进而引发了海南当地人和滞留游客的矛盾,纷纷上网声讨不文明旅游行为。例如微博用户“海南网警巡查执法”表示,“海南带给你们温暖,而你们却在临别之际无情的伤害她”。这引发不少海南网友赞同。
事实上,旅游不是孤立的个人娱乐行为,而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人与他人之间短暂交往,并追求和谐的一种途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能只强调自己个人休闲和自我享受,还必须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和适当照顾社会公共空间,建立与自然、与他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存关系。这其中,游客行为举止、环保意识、文化素养等尤为重要。
2016年8月,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的“中国公民文明旅游公约”正式发布。“重安全,讲礼仪;不喧哗,杜陋习;守良俗,明事理;爱环境,护古迹;文明行,最得体”,这10句三字短语成为了来自民众的文明旅游新主张。显然,部分游客并没有做到公约的要求。
此外,海南大堵车还反应出我国优质旅游度假产品稀缺。“国内冬天比较暖和还可以下海的地方,就是海南三亚,供需失衡,市场矛盾会比较长期的存在”,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向新旅界(LvJieMedia)表示。
“每年的黄金周、小长假,都会迎来这种客流高峰。这也是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就是进一步推进带薪休假,如果这个落实,大家有更多的假期错峰出游,就不会出现这种全民出游的高峰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杨彦锋向新旅界(LvJieMedia)表示。
作为2018年春节后,旅游业第一个重大舆论事件,海南大堵车暴露出很多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不仅有海南旅游的问题,如旅游热度分布不均、自驾游入口脆弱,还有整个中国旅游业的痼疾,文明旅游意识不强、优质旅游产品稀缺、错峰出游尚未实现等。这些问题值得旅游业者深入思考并持续探索实践。